“我們社區現在算是兵強馬壯了,該干的、想干的事也干得成了。”近日,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萬裕社區黨總支書記趙海燕介紹說,在持續深化基層減負過程中,社區配備11名專職網格員,推動街道和區直聯系單位等共建共治力量應需下沉,社區治理力量、服務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基層治理“馬壯車輕”才能跑得更快。近些年來,玉溪市持續推進基層減負,通過多域協同、減上補下、凝聚合力,推動重心下移、資源力量下沉,讓“瘦馬”變“壯馬”,推動基層治理跑出加速度。
治理力量向基層匯聚
今年2月,峨山縣雙江街道轄區內某企業工人間發生激烈爭執,事態迅速升級。街道綜治中心第一時間行使“吹哨權”,向縣綜治中心發出紅色預警,在24小時內組建由縣委政法委牽頭,縣司法局、派出所等部門參與的聯合處置專班,經過多輪調解,成功化解糾紛。
為破解基層在抓治理、抓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主體各自為陣、力量分散等現狀,2023年以來,玉溪市把鄉村兩級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規范化建設作為市委書記領辦項目,作為加強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圍繞力量聚合、平臺整合、機制融合思路,全力推動形成“1+1>2”的協同效應和各方治理力量向基層匯聚的聚合效應。
一方面,內挖潛力激發活力。推進鄉級綜治中心與派出所、司法所融合建設,著眼人員、職能、資源、工作“四個整合”,推進一體化運轉;村級綜治中心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延伸服務觸角,將原來的社區警務室、信訪接待室等整合集中辦公,有效破解基層社會治理主體“碎片化”,治理資源分散等難題。
另一方面,多管齊下賦能。賦予鄉鎮(街道)綜治中心派單、吹哨、督辦三項權力,復雜問題“派單”至責任單位,可“吹哨”請求上級支援,未辦結事項啟動“督辦”程序,確保鄉級綜治中心有權管事、有章辦事。向村(社區)派駐綜治專員,制定“綜治+網格”一體化運行機制,優化調整市域范圍內的7415個網格,全覆蓋建立“鄉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小組)”的三級體系。
此外,玉溪市同步推進市縣兩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抓好統籌調度和風險矛盾化解,構建完整工作閉環,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格局。
多渠道充實鄉鎮力量
近期,正值烤煙中耕管理和汛情防控關鍵期,峨山縣甸中鎮組織委員周昕怡隔三差五就要到掛包聯系的小甸中村實地看看,了解工作落實情況,現場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問題。
“之前下鄉可沒這么‘自由’,借調的借調、退休的退休,一個人往往要承擔兩三個人的活,一天下來,幾乎都陷在了辦公室。”周昕怡說。
基層是抓落實的最后一公里,人與事的搭配往往影響治理效能。玉溪市拿出硬措施,多渠道保障、充實鄉鎮力量。公務員招錄持續向基層傾斜,采取減上補下的方式,統籌市級226名事業編制、縣級6名行政編制和186名事業編制充實到鄉鎮(街道)。嚴格落實縣級以上機關不得從鄉鎮(街道)借調工作人員要求,完善監督檢查長效機制,對違規借調鄉鎮(街道)工作人員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充實加強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編制鄉鎮(街道)執法事項清單,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
充分賦予鄉鎮(街道)更加靈活的用人自主權,積極探索因事設崗、以崗定責、按崗定人。實行編制分類管理、人員統籌使用,確保機構高效運轉。全面落實縣(市、區)機關派駐機構人員依托鄉鎮(街道)開展工作考核工作制度,嚴格執行負責人任免先征求鄉鎮(街道)黨(工)委意見工作流程,確保管得了人、管得住人。
上下協同匯聚合力
前不久,通海縣環湖流域治污截污工程進入密集施工階段,為確保各家各戶外排雨水管、污水管不混接、錯接、漏接,急需對194個自然村、6.2萬余戶情況進行詳細摸排。
眼看雨季就要到來,時間不等人。市縣兩級迅速動員包聯單位下沉村(社區),與鄉、村、組干部混合編組,僅用3天時間,便完成全覆蓋摸排。“上下一起干,不僅是力量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舞,讓我們感受到不是孤軍奮戰。”通海縣九龍街道九街社區黨總支書記陳俊云說。
匯聚眾智眾力,基層治理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玉溪市從工作機制上入手,著重構建上下協同、多方協力的工作格局。在重大項目建設、湖泊保護、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中,通過“市級領導掛點+市直部門聯系+縣級領導包片+縣鄉村合力”的網格化包保責任體系,以上率下,帶動資源力量下沉。健全區域化黨建聯建機制,全面實行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制度,為社區治理注入新活力。制定支持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和“五社聯動”等機制,以鄉鎮(街道)村(社區)為重點,創新實施159個“初心合伙人項目”,將各方力量匯聚起來。
“接下來,還要持續在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將基層‘瘦身’和‘強體’同步推進,既讓基層能夠‘輕裝上陣’,又通過權力、資源、管理下沉,賦權基層、賦能基層、賦力基層,更好實現減負增效。”玉溪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羅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