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定昌鎮濃蔭蔽日的福村還不算太熱。福村黨支部書記陳四良蹲在村頭排水溝旁,用竹竿仔細挑出一片塑料袋。
3年前,福村污水橫流,街角堆滿秸稈,池塘漂浮著垃圾,是環境衛生后進村。“以前村里蒼蠅比人多,夏天窗戶都不敢開。”陳四良翻開手機里的舊照片說。
此情此景,讓他坐不住了。村“兩委”干部統一了認識,基層治理就從垃圾圍村破題。陳四良擔任環境整治小組組長,帶領村干部檢查梳理出20多處衛生死角。
整治剛開始就碰了釘子。村民李大娘的柴火棚搭在巷道中間,擋住了半幅路面。“這棚子用了20年,說拆就拆?”李大娘抄起掃帚攔在門口。
陳四良沒急著理論,第二天帶著村干部幫她家把柴火搬到后院,又找來工匠重新規劃儲物空間。3天后,占道的棚子拆了。新修的水泥路上,李大娘主動掃起了落葉。
在河道兩岸垃圾清理上,福村采取“分段包干+集中攻堅”策略,將河道按長度劃分成責任段,組織黨員干部認領并定期巡查清理。
隨后,全村開展“河道清潔周”行動,村干部們用自制長柄鐵鉤、網兜,一一清理河道漂浮物。對公共區域的垃圾堆,則一點點刨開發硬的表面,再用三輪車轉運。
陳四良還創造了“掃帚接龍”,即由村干部帶頭,村民們手持掃帚排成隊列,從巷子一頭向另一頭推進,確保無死角。
村東頭的“老頑固”老張從不參與打掃,陳四良就每天清晨帶著掃帚出現在他家門口,邊掃邊嘮家常。半個月后,老張不好意思了:“書記,以后俺家這片歸我管!”
沒有流動紅旗,沒有物質獎勵,福村靠的是干部帶頭、制度跟上,靠的是人心向善、人心向美,“誰家衛生差,簡直抬不起頭”。
環境好了,陳四良又有新規劃:打造文化墻、鋪設柏油馬路、安裝太陽能路燈.....
趙維超田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