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養殖的3頭黑豬和自家的1600斤山芋粉在村里辦的合作社代銷后,收入增加了4000元。今年我又養了4頭黑豬,現在跟著童隊長后面,有了合作社的牌子,農產品比以往好賣多了。”在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蜀山鎮關河村的“沿山合作社”門前,村里的貧困戶謝發貴手提著今年的新茶葉站在門前笑呵呵地說。
63歲的謝發貴是一名退伍軍人,從解甲歸田到成立4口之家,本看著幸福的家庭,卻有說不出的辛酸。妻子突患疾病長年用藥,兒子和媳婦又有智力障礙,家里就靠著5.6畝耕地種植水稻,以及部分山地種點茶葉、山芋維持生計。
村里成立合作社之后,謝發貴家里的山芋粉、茶葉和黑豬肉不僅有了銷售去處,他還在合作社和農產品收購點實現了務工就業,每年的工資收入有1.88萬元,加上每年的光伏電價補貼、低保金等,家庭人均純收入有1萬多元。2016年,謝發貴家順利脫了貧。
“以前,關河村的農產品即使質優價廉,但由于種植技術不平衡、農民缺乏品牌意識,農產品銷量和收益都不明顯。有了村創辦的集體合作社和注冊的自主商標,農戶家以往土特產品好種不好賣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緩解?!标P河村駐村扶貧隊長、“第一書記”童敬芝說到。
駐村以來,作為扶貧隊長的童敬芝和村“兩委”班子多次進組入戶,圍繞村級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和貧困群眾脫貧謀劃路子。2017年9月,在充分結合山地丘陵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基礎上,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由村集體發起成立合作社,吸納村內126戶貧困戶為社員,并建立了貧困戶、合作社和村集體“8∶1∶1”的利潤分成機制,合作社收益的80%用于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確保貧困群眾利益最大化。
目前,合作社已注冊了“關河沿山”商標,包括粉絲、山芋粉等10余個農產品種類。成立至今,合作社共幫助村內45戶貧困戶和周邊農戶銷售農副產品達8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增至2018年底的15.21萬元。